第一次買公司債

「什麼!你要買債券?那要賺啥? 」 一個本土法人研究員聽完我分享最近投資策略的第一反應。能讓法人斥之以鼻的投資,就成功了! 我認為,急於獲利的機構部門不願做的事,最適合追求穩定向上的投資散戶。 做投資決策前,要先了解自己的投資性格。 我是職業婦女,腦容量有限,不喜歡同時掛心很多事,所以日日當沖肯定不適合我;區間操作還OK,但要先找好幾檔熟悉的「愛將」,稍作基礎研究後才放心下手;股債策略則是最適合當前身為職業媽咪、蠟燭兩頭燒、沒空做太多研究的我;其中,債券是基本配置之一。 身為一個主婦,下單完債券,有種網拍下完標的錯覺。因為過程就跟網拍一樣,要挑好貨、比價、比品質,雖不怎上手,但還是值得紀錄一下購入時的思考過程,以作為往後更優化自己投資架構的參考。 7月13日上完投資課後,晃蕩幾天,7月下旬開始認真尋找標的,因為要配合美股開盤時間,等兩小孩昏迷後、半夜才可開始運作。 這一個月以來,近十幾次在盈透證券(IBKR)帳戶當中的「市場掃描器」蒐了又蒐,原本只想單純無腦的下單耳熟能詳的銀行公司債、電信公司債,卻因為適逢全球在七月期間,各國因COVID-19競相推紓困政策,資金大幅量化寬鬆,原本年收益可達6%以上的銀行債券,直接打對折,來到了3%甚至以下。想要挑到滿意年收益的(5%-8%)標的,只有兩種:永久債和疫情受災債。 第一,永久債券(perpectual bond)。雖然可一直領配息到死,但無法清償本金。第一次進入債券世界,沒有想與任何一檔天荒地老。 第二,疫情受災戶的公司債券。像是航空業、旅館業等。像是某檔年收益達8%以上、近五年到期,一看之下超符合我初學者的配置,點進去才發現達美航空,要不然就是XX holiday inn 集團。(忽然想到,兩個月前與在Arizana某度假集團做西點的小舅通電話ˋ,得知他在四月就被裁員了,每個月還領著雙重失業救濟金,聯邦政府和州政府,前者每個月領3000美元左右、可領三個月;後者領900美元、可領半年)因此,直覺上觀光飯店行業此時還是不碰的好。 一開始的篩選條件包括:(1)銀行股或電信公司;(2)年收益區間介於3%-8%; (3)信用評等網站(B+以上),發現蒐出來檔數少的可憐,且看得上眼的年收益(4%以上)百分之百都是永久型債券。 不敢相信我的眼睛,為何短短一個月,債券殖利率跌到谷底。詢問投資友人,只淡然地說:「沒辦法,各國大撒幣,...